地质英模录1:盐碱地改良团队——坚守“粮心”的地质人 |
发布时间:2024-10-01 08:10:08 [字体:+ 放大 | + 减小] |
江苏省海洋地质调查院(简称“海洋院”)所属“盐碱地改良团队”,是一支以盐碱地改良项目为核心组建的科研技术精英队伍。该团队以“八零后”为主力军,占比达80%,半数以上员工是中共党员,普遍具备本科及以上学历,全部员工拥有中级以上职称。他们的专业领域极为广泛,涵盖了水工环地质、矿产地质、农业地质等多个关键学科。 ★ 荣誉成就 年度自然资源科学技术奖(自然资源组)科技进步一等奖,2024年9月由中国自然资源学会颁发。 年度部级优秀工程设计三等奖,2017年12月由中国有色金属建设协会颁发。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二等奖,2021年12月由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中国有色金属学会颁发。 “科创江苏”创新创业大赛农业科技领域决赛创新组二等奖,2021年12月由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江苏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江苏省农业农村厅、江苏省总工会、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江苏省委员会联合颁发。 年度江苏省国土资源科技创新二等奖,2014年1月由江苏省国土资源厅颁发。 第二届江苏省“最美生态保护修复案例”,2023年9月由江苏省自然资源厅评定。 年度江苏省地质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2021年10月由江苏省地质学会颁发。 首届江苏省自然资源科普作品创作大赛一等奖,2020年12月由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颁发。 南通市农业科学技术推广奖三等奖,2020年12月由南通市人民政府颁发。 ★ 主要事迹 海洋院盐碱地改良团队,作为一支深耕盐碱地改良科研与实践的精英团队,凭借丰富的沿海地质资料为基础,自2013年起便投身于盐碱地快速改良技术的研发之中。团队成员紧密围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以及“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思想,长期扎根于江苏沿海滩涂的科研生产前沿,矢志不渝地追求“结合盐碱地改良,形成新增耕地,挖掘盐碱地潜能,保障粮食安全”的宏伟目标。团队致力于盐碱地改良技术的创新与应用、耐盐水稻等作物的科研推广工作,通过不懈的科研探索与实践积累,成功将昔日的滨海盐碱荒地转变为肥沃的耕地,并进一步提升为优质农田。目前,已在南通通州湾与如东外向型农业开发区建立了两处标志性的盐碱地改良示范区,总面积高达1.5万亩,已形成新增耕地指标近万亩,为促进江苏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和我省粮食安全做出了积极贡献。 党建引领、共建提升,党建与业务互促互进 2019年,盐碱地党支部正式成立,支部一班人,坚持党建引领,持续深入推进支部分类定级达标工作,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深化“三个一线”工作,筑牢党支部战斗堡垒,着力建设“四强”党支部,提升了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助推了党建与业务工作融合发展。 一是聚焦基层党建,发挥基层党支部先锋模范作用。坚持将党建工作与盐碱地改良中心工作进行深度融合,党组织发展与产业转型基本同步,确保单位发展到哪里党的建设就跟进到哪里,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就体现到哪里,先锋模范作用就发挥到哪里。 盐碱地改良项目区多在滨海滩涂,进场之初植被少、风沙大、住宿条件简陋,初期面对缺水断电的困难,顶着严寒酷暑长期进行采样监测和种植管理等工作,党员同志都冲在最前面,身先士卒,率先垂范。在种植关键期,团队成员经常是从早上四、五点,一直忙到晚上九、十点。在台风时节,更是不管时间环境如何,只要抢险需要,同志们都随时要冲到排水沟中抢险。成员们在白天艰苦工作的同时,每周还辟出几个夜晚,学习交流专业知识,进行技术讨论。在现场艰苦的环境里,五加二白加黑的工作节奏是常态,团队中每位成员的精神和毅力也得到了磨炼,在生产管理工作中也更加务实高效。 二是以粮为基互促共进,推动党建业务双促双赢。食为政首,粮安天下。党支部学习贯彻新发展理念,牢固树立系统思维,以业务发展为方向,将论文写在大地上,积极融入自然资源管理大体系。形成了“走出去,请进来”的党建共建共促教育模式,发挥一线优势,互促互进,对标找差。 党支部与南通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第一、二党支部多次开展支部共建活动,同时与通州湾自然资源分局党支部签署支部共建协议,实现党日活动、教育实践、人才队伍、业务资源全方面共建共享。通过党建互建,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将党建融合于业务工作,将资源有机整合、统筹利用。党员同志们在学思践悟中牢记初心使命,增强生态保护意识,发挥团队协作精神,以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推动共建平台共促共建。 地质先行、强化攻关,在盐碱地上书写绿色奇迹 盐碱地治理利用是全球性难题,尤其是江苏滨海盐碱地距海近、海拔低、初始盐度高且极易返盐。依托所积累的大量地质资料和数据,团队开展盐碱地快速改良研究攻关,攻克了十余项高盐度滨海盐碱地快速生态改良与耐盐水稻高产稳产种植技术难题,打造了滨海高盐度盐碱地快速生态改良的“江苏模式”,昔日盐碱荒滩变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色发展的沿海生态涵养区,用创新书写了绿色奇迹。 科技赋能,以地适种,突破关键改良技术。攻克盐碱地这一“不毛地”,脱盐和改良土壤性状是关键。团队依托历年来所实施的众多江苏沿海地质调查项目,对已获得的滩涂地质情况,尤其盐度空间分布和自然降盐、返盐规律等一手信息资料进行深度开发,围绕更高质量服务耕地和粮食安全保障目标,以“滨海盐碱地快速改良技术及标准研究”等科研项目为载体,查清了土壤含盐量变化与海岸带变迁间存在耦合关系,明确了“快速降盐、抑制返盐、提升地力”的科研思路。将控制地下水位、改善土壤性状、提升土壤质量等作为切入点,开展核心技术攻关,探索形成了微区域生态循环系统、土壤团粒结构快速组建、复合改良肥(菌)研发使用等十余项核心技术及多项科技发明成果专利。经过不懈优化实践,已实现“有稳定淡水”1年内、“无稳定淡水”2年内可将未利用盐碱地改造为新增耕地,打造了方法科学、成果领先的快速生态改良的技术体系,在全国率先编制了《滨海盐碱地生态整治技术规程》等地方标准,得到了袁隆平院士等权威专家的认可。 充分挖潜,以种适地,持续优选耐盐作物。2017年,团队进一步将盐碱地改良技术与耐盐水稻种植有机融合,获得了当年土地改良、当年农业种植、当年水稻丰收的成果。目前,团队已经开展了数百个籼、粳稻品种的试验任务,为国家和江苏省审定耐盐水稻品种提供了技术支撑,优选出耐盐性强、抗倒性强、穗大粒大的“海璞1号”等稻麦新品种。通过持续筛选耐盐作物品种,形成了以种植耐盐水稻为主体,小麦、玉米、大麦为辅的全周期生物种植滨海盐碱地改良技术体系,实现了稻、鱼、鸭立体式种养模式。在改良团队不懈努力、精心协作下,同一田块一年两季水旱轮作,水稻亩产稳定在1100斤左右(2023年测产数据显示海璞1号亩产1220斤、盐稻18亩产1320斤),小麦亩产稳定在900斤左右,实现了盐碱地向耕地转变、再向高产良田转变的“两次飞跃”,建成了我国临海的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 聚焦推广,推动示范,打造成熟可复制的“江苏模式”。在实验试点研究取得关键突破的基础上,团队持续加大技术推广力度。目前,耐盐水稻种植面积已从最初的44亩试点逐步推广至15000亩,建成了通州湾和如东掘苴垦区2处集中连片的改良示范基地,目前已有7000余亩通过耕地验收,并进行长效运营。放大通州湾示范基地“试验田、科研田、合作田”和如东示范基地“技术集成田、推广田”的示范效益,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不仅唤醒了“沉睡”的耕地后备资源,也为地方创造了经济效益。基于扎实的工作基础,同年10月,改良团队的成熟经验在全省沿海未利用盐碱地综合利用现场推广会上推广。同时得到 “央视朝闻天下”“学习强国”“经济日报”等多个官媒平台的报道。 地质报国、延链升级,强化公益职能履行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盐碱地改良团队秉承地质报国,耕海图强理念,发挥自然资源部滨海盐碱地生态改良与可持续利用工程技术创新中心平台优势,在已有两处盐碱地改良示范基地优势支撑的基础上,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经济主战场和国家重大需求,坚持效率和质量相结合、科研和生产相结合以及开发和保护相结合,持续优链补链强链,总结更加高效的改良技术体系,改造出更多的优质耕地,同时进一步探索“耕湿一体化协同提质”,将生态循环、持续利用的理念纳入盐碱地改造利用过程中,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续写江苏地质盐碱地改良新成效,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中作出新贡献! 与此同时,为了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盐碱地改良团队不断开拓思路,开设形成了以“盐碱地改良、耐盐水稻种植(稻鱼鸭共生)”为科普示范标签的科普课程,通过在科研项目实地进程中向大众科普示范江苏滨海生态修复等自然资源方面的科学知识和创新成果,将地学知识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将自然资源保护和粮食保护相结合,发力科普宣传,致力于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科普产品。团队与地方中小学合作搭建科普实践平台,广泛开展科普教育等宣传和教育活动,体现公益性质,履行社会责任,在推进土地科普工作中彰显地质担当。 星光不负赶路人。海洋院盐碱地改良团队始终牢记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坚持以生态文明理念为行动指南,守正创新,锐意进取,筑牢国土空间优化、耕地粮食安全屏障,用实际行动展现了江苏地质人的先行风采、先锋本色。(局机关党委(筹)) |
|
版权所有:澳門太陽城 澳門太陽城主办 | 网站地图
地址:南京市珠江路700号 邮编:210018 邮箱:jsdkj@jsdk.cn 苏ICP备06009160号-3 ![]() |